灤醫科普
今天跟大家聊聊腹直肌分離。
最近幾天,門診來了幾個產后復查的寶媽。都說自己有腰疼,便秘,小肚子松垮下不去。檢查發現,她們都存在一定的腹直肌分離現象。有的甚至達到了三指多,近5厘米。因此,考慮她們的情況,都與腹直肌分離有關。
什么叫腹直肌分離
腹直肌是位于腹部正中央的兩條縱向肌肉,中間由一條白色的結締組織(腹白線)連接。正常情況下,兩側腹直肌的間距約為1-2指寬(小于2厘米)。
腹直肌分離是指腹直肌之間的間隙因過度拉伸而變寬(超過2指寬),導致腹部肌肉支撐力下降,核心力量不穩(腹部無力),可能伴隨內臟移位(腹脹,便秘)、腰背疼痛、以及腹部隆起、骨盆前傾、肋骨外翻等影響美觀的問題。
01為什么會發生腹直肌分離?
1懷孕:孕期隨子宮增大、激素(如松弛素)導致腹部前方兩束縱向肌肉不斷被拉長,中間的連接線(腹白線)松弛,為胎兒提供成長空間。據報道,腹直肌分離的發生率在孕中晚期約為27%~100%,分娩后早期約為35%~60%。發生產后腹直肌分離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齡、巨大兒、多產、雙胎、剖宮產等腹部手術史,與是否進行體育鍛煉無關。
2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韌帶、肌纖維的彈性逐漸下降,導致高齡產婦腹直肌分離的發病率升高,分離程度也更嚴重,恢復所需的時間更長。
3肥胖或腹部脂肪堆積:腹部壓力長期增高,導致腹壁肌肉被撐開。
4錯誤的核心訓練:如頻繁進行仰臥起坐、卷腹等動作,可能加重腹壁壓力,導致分離。
5其他:慢性咳嗽、便秘、長期負重等增加腹壓的行為。
02如何自我檢測?
1平躺,雙腿彎曲,腳踩地面。
2微微抬頭,讓腹部輕微收緊(類似仰臥起坐的起始動作)。
3用手指垂直按壓肚臍上下區域,感受兩側肌肉間的縫隙寬度:
<2指寬:正常范圍。
≥2指寬:可能存在腹直肌分離。
>3指寬:建議就醫。
03如何改善或治療?
1輕度分離(2-3指寬):研究發現,產后6個月內隨時間推移,有自然恢復趨勢。
避免加重動作:如仰臥起坐、平板支撐、重體力勞動。 腹式呼吸:吸氣鼓腹,呼氣時收縮腹部肌肉,維持5秒。
骨盆后傾訓練:平躺,收緊核心,將腰部貼向地面。
橋式運動:抬臀時配合呼吸,激活深層核心肌群。
佩戴腹帶:產后或術后短期使用,不宜過緊,僅提供外部支撐,但不可長期依賴。
2電刺激治療: 目前臨床上的主要治療方法。針對腹部肌群進行強化電刺激循環治療,使腹部肌肉被動收縮,從而使分離的肌群恢復正常形態。電刺激對腹直肌分離治療效果肯定。
3中醫療法:采用中醫的電針推拿治療。
4手術修復:
有學者認為腹直肌分離超過3指可以考慮手術,對嚴重分離(>5指寬)或伴隨疝氣等情況,通過縫合縮小間隙。
溫馨提示:如何預防
孕期及產后:
控制飲食,控制體重,減少巨大兒的發生,避免腹部過度拉伸。
產后避免過早進行高強度運動。
日常注意:
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長期挺腹或駝背)。
減少搬重物、久坐、避免大便干燥等增加腹壓的行為。
找業人員進行鍛練,避免錯誤鍛煉。
腹直肌分離不會自行恢復,通過早期干預和正確訓練,多數患者可以逐漸恢復腹部功能,重獲健康體態!
撰稿:產科 李冠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