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醫科普
洗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每日一洗甚或每日多洗成為日常。對于常人來說,洗澡清潔身體同時,又是實現身體放松的方式。可是,對于腎臟病患者而言,因其腎臟功能的特殊性及脆弱性,洗澡需要格外謹慎。
01洗澡時機選擇
人體在空腹狀態下,血糖水平相對較低,洗澡時體溫升高、血液循環加速會消耗更多能量,會讓人發生低血糖反應。腎病患者由于腎臟功能已經受損,調節血糖的能力相對較弱,空腹洗澡的風險就更大了。
剛享用完餐食后,人體為了高效地進行食物消化與營養吸收,會將大量的血液集中調配至消化系統,這一過程使得腎臟部位的血液流量減少。此時,若立即進行洗澡,熱水刺激與體溫上升將促使全身血管擴張,導致血液循環發生重新分布,從而加重腎臟的血液灌注不足,進而妨礙其正常功能的維持。
因此,對于腎病患者來說,明智的做法是在飯后約1-2小時后再進行洗澡活動。這樣既能確保消化系統的高效運作,又能保證腎臟獲得穩定的血液供給,有利于整體健康狀況的維護。
02洗澡水溫的選擇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洗澡的水溫度應該跟人體溫度接近為最適宜的,差不多在35~37攝氏度。如果水溫高于37攝氏度,就會導致人身體表皮血管逐漸擴大,加速全身血液循環,這種現象短時間內能帶來一定的舒適感,但對腎臟病患者來說卻暗藏風險。
一方面,加速的血液循環可能會加大對腎臟的供血需求,從而加重腎臟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腎臟病患者多同時伴有高血壓,過熱的水溫及過低的水溫都可能引起血壓的急劇升高,從而誘發心腦血管事件,嚴重威脅生命安全。
現在進入夏季,很多人喜歡用冷水沖澡,尤其是在運動之后。這樣是不主張的,因為冷水會讓皮膚毛孔驟然緊閉,體內的熱氣散發不出去,腎病患者中抵抗力差或抗寒能力差的占大多數,非常容易風寒、濕邪入體而引發疾病。
因此,腎病患者在洗澡時應選擇適中的水溫,即當皮膚接觸水時感覺溫暖而不燙,這樣的水溫既能確保清潔效果,又不會引發上述不良反應。如此一來,腎病患者便能在享受清潔之樂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呵護腎臟健康,避免潛在風險。
03洗澡方式的選擇
泡澡,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極佳的消除疲勞、放松身心的方式,但對于腎病患者而言,卻并非理想的選擇。長時間浸泡于熱水之中,會促使全身血管呈現持續的擴張狀態,使有效血容量相對減少,進一步影響到腎臟的血液供應,從而加重原有的腎臟損傷。
因此,針對腎病患者,建議采取更為簡潔高效的淋浴方式,將洗澡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以內為佳。
04過度搓洗皮膚
對于很多北方人來說,洗澡必搓泥,不搓泥那就不叫洗澡了。而腎臟病患者常常伴隨有皮膚瘙癢等不適癥狀,于是有部分患者通過采取強力搓洗的方式來尋求暫時的緩解。事實上,過度用力搓澡會破壞皮膚角質層,加快水分流失速度,從而引起皮膚干燥和瘙癢。另外過度的物理摩擦可能會嚴重破壞皮膚自身的保護屏障,使其防御外來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大大削弱,從而增加感染的風險。尤其終末期腎臟病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血管通路側肢體只需輕柔擦拭即可,嚴禁過度搓洗。
因此,腎病患者在進行皮膚清潔時,應秉持輕柔、溫和的原則,盡量避免對皮膚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綜上所述,洗澡事雖小,卻關乎大健康,只有遵循科學的洗澡方式,才能有效減輕腎臟負擔,保護腎臟功能,維護整體健康。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撰稿:中西醫結合科 薛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