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灤州市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一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降低了患者的致殘率,提高其生活質量。這標志著我院在腦卒中的介入治療方面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上取得的一次跨越式進步。
該患者為60歲女性,于入院前3天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呈昏沉感,頭痛,左側顳部為著,間斷搏動性疼痛,于上級某院完善頸部血管彩超提示雙側頸動脈狹窄,未治療,為求明確診治來院就診并入住神經內一科。為明確病因行CT腦灌注成像+頭頸CTA檢查,可見其雙側頸動脈狹窄,右側頸動脈中度狹窄,左側重度狹窄,CTP提示右小腦低灌注。若不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將面臨頸動脈完全閉塞、粥樣斑塊脫落形成腦栓塞的風險,其后果可能造成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甚至死亡。
鑒于患者病情有介入血管治療的適應癥,神經內一科主任劉會峰立即申請了介入科會診,介入科主任張凌志針對患者的病情與神經內一科醫護人員進行了綜合討論分析,充分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及手術風險后決定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術前,張凌志為其完善全腦血管造影及頸動脈壓迫實驗明確了顱內交通動脈開放情況,為行手術治療做好了充分的術前準備。術前經過麻醉科、神經內科、介入科等相關科室的討論協作,詳細制定了手術方案,并邀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醫師王昌明前來助陣,力求手術萬無一失。
經過充分的準備,多學科共同協作,在專家的指導幫助下,手術團隊為患者成功實施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剝離子小心剝除頸總動脈段、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起始段內膜及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外膜光滑,無破口,小心清除管腔內殘余內膜,使病變的頸內動脈又重新恢復了通暢和活力。
術后患者精神狀態良好,頭暈較術前明顯改善,言語清晰,四肢活動正常,目前已經順利康復出院。
這次完成的是左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右側頸動脈需觀察,狹窄進展的話可以選擇的治療途徑就多,可以支架,可以剝脫。如果這次進行支架治療的話,右側頸動脈中度狹窄再進展急性期只能支架治療,而剝脫相對于支架來說,就為患者節省了幾萬塊錢,切實解決了患者的病癥也為其節約了大額的治療費用。
灤州市人民醫院提醒大家,頸動脈是向大腦供血的主要血管,發生狹窄會導致腦缺血甚至腦梗塞,如果出現無明顯誘因的單側眼暫時性發黑,單側腿、胳膊發麻無力,說話不清,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很可能是頸動脈粥樣硬化小斑塊脫落后發出的“預警”信號,應予以重視,并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編輯:外聯部 侍海云